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这一热词成为重点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十大任务之首,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长期以来,西安理工大学统战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强国建设为引擎,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陕西篇章提供坚实支撑。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统一战线科研工作者代表,分享他们与“新质生产力”的故事。
能源逐“绿”,产业向阳
充一次电能用多久?新能源汽车是否安全?价格能否被接受?这些是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关注的“焦点”和“痛点”。针对这些问题,民盟陕西省委员会科技工作委员会委员、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李喜飞教授科研团队持续攻关10余年,研发出低成本、高安全、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因其价格相对低廉、适合大规模储能,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
“由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为我们整合优势、攻克难题提供了重要平台。”李喜飞团队正是学校落实发展绿色化新质生产力行动的受益者。除了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他们还与川恒集团建立了“易纳能—西理工新能源材料联合工程中心”,突破了磷酸焦磷酸铁钠稳定性瓶颈,助力西部矿产公司转型升级与储能器件快速发展。李喜飞团队的科研成果,助力新能源汽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以“智”赋能,加“数”前行
事业发展,要在创新;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学校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互为依托、互为支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双向奔赴’。”陕西省知联会副会长、陕西高校无党派代表人士、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梁淑华坚定地发言。作为陕西首批“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之一,西安理工大学围绕科技成果转化不断进行探索尝试。
近年来,公共建筑安全问题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民建会员、学校土木建筑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郭宏超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保障大型复杂公共建筑的安全和冗余度,以提高建筑物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损伤识别与智慧防灾,研发出新一代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技术,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城市更新过程中既有建筑物的性能提升与改造。
“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这项研究的核心技术具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凭着长期以来积淀的累累硕果,郭宏超指导团队先后参与完成了西安火车站改扩建、长安书院、榆林三馆等重点工程,为西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安全、耗能减震技术应用推广提供了重要支撑。未来,团队将围绕基于人工智能的结构损伤识别与智慧防灾,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既有建筑性能提升与改造,研发新一代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技术,推动全省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
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独特优势,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有着自己的使命担当。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需要和陕西地方经济发展实际,把握新兴领域发展特点和规律,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核心课程,不断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以高层次人才工作为抓手,基础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有效助推了“双一流”建设步伐和“追赶超越”目标实现。
下一步,学校统一战线将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发挥最大效能,支持引导统战成员紧紧围绕“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硬实力,着力完善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机制,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结合学校事业重大发展机遇,守好立德树人育人阵地,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供给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以全新的优异成绩向建国和建校75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