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红,女,回族,新疆伊犁人。
2003-2007年就读于喀什师范学院维语系(现喀什大学),主修现代维吾尔语,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09-2012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为维吾尔语-汉语双语对比与翻译,并开始古代维吾尔语的系统学习,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12-2015年于中央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主修维-汉双语对比、回鹘文、突厥文、维吾尔语言与文化等,2015年6月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维吾尔语言方向)博士学位,同年7月入职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处,担任民族生教育管理中心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西安理工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016年荣获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中,马晓红充分利用陕西省突出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奠定基础。由于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又加上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她深知培养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大意义。她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与西安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学生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方法。马晓红的工作使西安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逐步具体化、精细化、科学化。
马晓红清楚地认识到,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不能撇开少数民族学生的宗教信仰。所以,除唯物主义思想外,她还积极研读一些宗教典籍,尤其是新形势下一些研究民族宗教问题的专著,及时学习国家涉疆、援疆工作的政策,利用民族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和民族宗教知识指导自己的工作。例如:她曾引用伊斯兰教《圣训》中的相关内容成功说服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彻底放弃休学轻生的念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圣训》中的这句简单的话对这名有宗教背景的民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现在这名学生学习刻苦努力,一切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马晓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方式方法,将实践案例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探索新时期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的方法与特点,先后申报了校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和陕西省、教育部研究课题,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在工作实践中,马晓红始终将育人理念贯穿于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民族学生的学业、就业、生活补助等。
马晓红对每一位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督促学生按时参加英语小班课、高数辅导课和大学物理辅导课,协助做好民族学生和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工作,及时将个别学生的在校学习状况反馈给学生家长,安抚好那些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要休学的民族学生,不定期地安排高年级成绩优秀的民族生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她还自费为那些通过个人刻苦努力获得国家奖学金的学生给予奖励。
在我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就业方面,除做好常规的就业指导和信息传达外,她还组织新疆籍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向低年级学生分享应聘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分享应聘心得,并且邀请一些已参加工作的我校民族学生及时与在校低年级学生分享新疆各地的就业情况,让在校民族学生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在生活方面,她认真做好新疆籍民族学生中的建档立卡户、农村低保家庭和城市低保户的登记工作;协助新疆南疆四地州教育部门做好内地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援疆助学金的申请工作;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她为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申请设立8个学生助理岗位;在引导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同时给予其适当的经济补贴,提高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她还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合作,积极组织民族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勤工助学工作,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此外,她每个月还拿出一部分钱,专门留着为学生应急。她不定期地邀请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聚餐,让学生体会到家的温暖,学生们都亲切的叫她姐姐,她的到来无疑让西安理工大学的新疆学生有了精神上的依托,学习生活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就像有个学生说的那样:“马老师,你来我们学校工作真好,现在我们有问题了就知道找谁了,真的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你这样一位老师!”,是的,这不仅是学生对马晓红的肯定,更是对西安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工作的肯定。
为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融入校园生活,增强各民族学生的文化交流,为民族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增强其自信心,马晓红组织策划了我校第一、二届民族文化交流晚会,从开始到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她安排引导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每天陪学生排练到深夜;她还带着学生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展现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组织民族学生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带领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疆玛纳斯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组织民族学生国防教育系列活动,教育学生成为国防力量的坚强后背。
目前,在西安理工大学各方的努力下,西安理工大学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已逐步实现了学业有人帮、就业有人管、资助有保障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