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第一次走入工程训练中心,可是每一次都会觉得新奇,各种设备机器、工艺摆件,不像是教室更像是工厂。顺着走廊向前,在走廊口的沙盘处正遇上一队人前来参观交流,往来学生行走自若,已是习以为常,在办公室我见到了工程训练中心主任张晓晖教授。
张晓晖教授是民建西安理工大学支部副主委,自动化学院教授。从2005年访学归来至今,张晓晖教授一直坚守在工训中心的领导岗位上,十年发展,工训中心的变化已是日新月异,这十一年他是如何参与和见证工训中心的成长的呢?张晓晖教授说,“一直到现在我都是自动化学院的老师,工训这边负责更多的是教学思想、创新理念和日常管理。不过相比于传统教学来说,工程训练中心有更多的挑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
除了日常的实训教学,张晓晖教授以身作则,年富力强,经常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校内校外的科技竞赛,他说,“对大学生科技竞赛的支持分为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不计竞赛名次,学生的兴趣和比赛中真正学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可是当竞赛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时,学生能力逐渐得到提升,这个时候,对于比赛结果的期待和重视能够对于学生起到一个激励性作用,让他们向往更高水平,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
2003年,我校原本以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为主的金工实习中心被正式更名为工程训练中心,2007年工程训练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单位示范中心,并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中心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验收。截止2014年,工程训练中心已经拥有设备3410台,开展实训项目202项,工程实践课程15门,飞速发展的背后到底蕴藏怎样的契机?张晓晖教授告诉记者,“工训中心之所以能这样快速发展,首要因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一项综合实践项目的完成往往不只涉及一个专业,比如项目中常常需要机电结合,考虑到这个因素,我们在将工训中心的教学重点从“专业性”移到了“综合性”。其次,离不开学校历任领导的重视,学校领导对于工训中心各项工作的支持和资金投入,都是工训中心快速发展的有力后援。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工训中心实行全面开放的运行机制,所有机器设备鼓励学生使用,各类机械、电子类工具也都是学生实践的好助手。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我校工训中心的一批特殊的老师。工训中心的专职教职工中,不仅有教师,还有来自一线的工程师和技工,工训中心90%以上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经历。这些来自于企业工厂的工程师有着卓越的技能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结合在企业指导新人的经历,积极摸索出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方法。工训中心根据他们的不同专业领域,优化配置形成教学指导组,使得他们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张晓晖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是“机器人视觉伺服控制”,常年钻研于工科专业,可是在整个采访中,他不止一次地提到工训中心不仅需要工科生,更需要经管、人文、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对此,他解释道,“所谓创新,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的实现技术,而是创造的思路。长久从事某一个领域的专家教授自然会拥有高水平专业技术能力,但也有可能会受到专业领域传统技术思路的局限,无法用全新的角度去提出问题。而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予有想法而缺少专业技术能力的人一个新的平台,他们可以借助于许多易于掌握的开发工具从事一定深度的技术开发活动,这就在无形中为创新实践降低了门槛。同时正是由于当前的科技创新更多的依赖于跨学科、跨专业的协作,工程训练中心也将教学工作重心从“专业性”转到了“综合性”。而所谓的创新创业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创新就可以达到的,创业者也应该具备管理、营销和财务等方面的能力。将不同专业学生的有效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分工协作能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潜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一个企业的生产运营不仅需要技术人员,也需要产品设计包装、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多方面人才。我希望我们的学生不只是做技术创新,他们还可以胜任其他的工作,可以是管理者,甚至可以是CEO。”
随着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大学校园也掀起一股“创业热”。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张晓晖教授说,“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完全符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需要,比如乔布斯的苹果手机,基本上都是由中国工厂制造的,当时中国的制造者只获得了很少的利益。而苹果公司却通过技术创新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经济必须从传统的依靠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方式,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需要。”
对于社会上“创业者=失败者”的言论,张晓晖教授显然并不认同。他说,大学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将所有学生培养成创业者,只是要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大学期间或毕业时进行创业的学生肯定只是少数,这些学生虽然缺少对于市场的认识,但是他们年轻、专注、有工作激情,即便创业失败,“不能得到,必然学到”,从长远来看,这一小段挫折也会是一生的财富。纵然创业失败,不得不再次和应届生站在同一个人才市场上,凭借着两三年间积累的经验和收获,也必然脱颖而出。更何况,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优惠政策,母校也会给学生以指导,这些也都是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我校于2015年参与发起了“创客教育基地联盟领导机构”(MEBA),目前已经有一百余家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联盟由从事或致力于创客教育基地建设与发展、创客教育研究与实践、创客活动推广与深化的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创客组织自愿组成,是一个公益性、开放性、服务性、研究性、国际性的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合作组织。联盟章程还明确制订了联盟成员之间“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研究咨询和组织协调”的任务,以更好地协调高校资源,达到“抱团取火合作共赢”的目的。
2015年12月底,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办公室下发《关于公布“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入选名单的通报》,决定在我校等5所高校建立首批“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5年11月,按照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申报“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的通知》精神,学校组织工程训练中心、教务处、校团委、学工部(处)、实验室管理处、研究生院、科技处等部门,开展联合申报工作。经专家书面评审和实地考察,我校顺利通过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申报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目标明确;有成熟的组织架构,各建设单位分工明确,有实践育人培养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能保障基地的有效运行;前期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很好成效,搭建了一系列校内外实践创新平台,实现了对校内外优势资源的很好汇聚;基地建设后期发展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具备可实现性。我校将以省级基地建立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目标,有效整合资源、发挥集聚效应,推进深度融合,努力开创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目前,学校还在积极筹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业领导小组”,旨在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平台。
学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付出诸多努力,如果学生无意于此,岂非做了无用之功?对此张晓晖教授的看法是,“虽然学校在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走出校门的学生都要走上创业之路。美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比例是23%~30%,而我国高校学生的创业比例还达不到0.3%。我们培养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更多的是希望在学生的心里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等到他们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逐渐适应市场运作,找到了合适的土壤,自然会生根发芽。”
张晓晖教授作为学校民建的副主委,也是上级组织与我校民主党派联系人,热心民建工作,长期以来与各企业保持良好关系,积极将我校学生的发明创造与企业相推介,以学生实习、课题小组等多种方式与企业达成互惠合作。如2015年9月8日,民建西安市委会在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举行了庆祝2015年教师节研讨会。张晓晖教授说:“普通院校的学生和名牌院校的学生到底会有哪方面的差距呢?其实在知识与专业技术领域并不会有太大差距,而在个人视野、发展理念等综合素质方面却又较大差距。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该从‘科学求真、人文达善、艺术尚美、工程务实、创新思变’等各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固然是知识殿堂,但是企业却能给学生不同的教育。企业开展讲座,告诉大学生目前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社会环境,告诉他们将来可能就业的方向以及当下的企业运营管理,在脱离书本理论之后,更加真实地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专业,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犹鱼之得水也’”。
谈起多年执教生涯,张晓晖教授的语速逐渐放缓,“ 我在西安理工大学读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在这里结婚生子,如今仍然在这里工作,对于西安、对于学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总是会有一种归属感。随着年岁渐长,送走一批一批学生的时候,才真正找到教师的使命感。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必须做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的事。这些年,我们一直有一个原则:当不知道一件事情该向左走向右走,就看这件事情是否对学生有利,有利的自然就是对的。 一个老师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自己的学生有所成就,这不仅仅是我的想法,也是我们许多老师的想法。无论他们过得好还是不好,只要他们回来看看老师,欣慰和自豪总会油然而生。”他说起这番话的时候,办公桌上学生们自己制作并且签名送给老师的工艺制作还立在一旁。忍不住揣测,在某个疲惫的时候,桌上这些精巧的小东西一定在发着光,指引着他一路向前,不放弃。